年輕怎麼就是錯?一個高敏族的剖白
相信對於很多高敏人士來說,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都是一個不太愉快的體驗——筆者本身亦然。
為什麼?最歸根究底的原因,就是青少年時期往住就是同輩最喜歡尋找刺激的時期。無論是開狂野派對、飲酒飲到爛醉如泥、飊車、嗑藥、打架、一夜情等這些很多人年輕時想做、會做、且享受做的事,對高敏人士來說可不以為然。害怕本身的後果,與及其他人的羞辱和批評,都是令高敏族對這些事卻步的理由;但很多時為了「埋堆」或在異性面前逞強,又往往勉為其難去嘗試,之後還要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免得被人恥笑膽小無用,這種壓力高敏人士應該很能體會。即使退一步不說這些叛逆的行為,祇是到比較嘈吵忙碌的餐廳做侍應,或參加大學迎新營時站出來「表演」等,都已經是挺大的壓力了。
在其他活動方面,他們又可能和大家一樣感興趣的,卻會因為高度敏感而出現一定的障礙。
我和其他青少年一樣,也喜歡打電玩,但大部份時間都是在家裡打電玩,很少會去遊戲機中心,即使是兒童遊戲機中心也不例外。原因不難看出:一來遊戲機中心非常嘈吵,甫進去耳朵已經受不了;二來這些地方品流複雜,三山五嶽什麼人都有,總令我感到不安;再加上自己街機技術不好,一被別人盯住就會很緊張,像被批判似的渾身不自在——典型高敏症發作!記得那時熱爆的街頭跳舞機 Dance Dance Revolution,我就是死也不敢站上去玩。Medium 作家 Matthew Ward 就寫了一篇文章描述自己類似的經歷,但他的高敏來源是去戲院看電影而不是遊戲機中心。
我的另外一個很大的嗜好是踢足球。坦白說,我很感恩有發展這一運動,它為我的人生帶來了很多精彩刺激的回憶,認識了很多有趣的朋友,如沒有足球,這些回憶對高敏族來說恐怕很難實現。但每當進行認真比賽的時候,我都會出現緊張的情緒,而我負責的偏偏又是守門員位置,往往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當比分咬得很緊,再加上有隊友開始向我咆哮時,我就會愈發繃緊,容易出錯。那些什麼「比賽多些便會習慣」云云的說法,在我身上的作用非常有限。
坦白說,我有時很羨慕那些低敏感度的人,他們擁有多很多一般人沒有的新奇經驗,且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是真正的樂在其中,而不是為了融入群體或故意逞強才強迫自己去做,什麼後果也不想太多,反正活在當下最重要。這種「天掉下來當被蓋」的態度,不是高敏族想學就學到的!
反過來說,另一個我喜歡的活動就是下棋——中國象棋、西洋棋、將棋、圍棋......總之無棋不歡。筆者記得在英國寄宿學校讀書的兩年期間,看到每星期有個棋藝聚會,於是便滿心期待地去參加。結果如何?在全校近一千個學生中,往往只有我和另外一位德國留學生出現!儘管那些對奕的時光很愉快(他是很好的棋手,即使我技不如他仍很享受),我不禁在想:是我們有問題嗎?為什麼全校只有兩個人來?這種喜歡下棋便等於迂腐的感覺,在往後的人生中仍不時出現,只是人大了可以更自由選擇社交圈子就沒那麼嚴重。但大家亦不妨想想,會有多少高度敏感的年青人,會因為害怕被標籤為「宅」、「騎呢」、「不跟隊型」而放棄自己十分喜歡的嗜好?
到最後,日本歌手Angela Aki 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超感人歌曲《寫給15歲的你的一封信》,講的就是歌手自己在自己30歲生日後,發現15年前寫給自己的一封信,勾起許多的回憶後所創作的,連同網上的音樂片道出了各式各樣追夢人的回憶與心聲,拍得是賺人熱淚,我每次看都哭。現在,我也很想向15年歲的自己說聲:你敏感、內向、深思熟慮的性格沒有問題,其他人欣賞與否並非你所能控制,你倒是要學懂接受及欣賞自己,尋找和自己性格相容的事業和靈魂伴侶,才是和自己最好的相處方法。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