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性格」有哪些特徵?

「玻璃心、snowflake*」...

「眼淺、多愁善感」....

「疑神疑鬼、神經質」...

當大家聽到說到某人很「敏感」,又或自己被這樣稱呼的時候,腦海中是否會閃過這些形容詞?相信當中的負面的含義,對當事人來說都不會帶來好的感覺(尤其高敏族特別容易受負面評價影響)。但其實世界上有接近20%的人口,與生俱來就遺傳了一種比較其他人敏感的性格,我們稱之為「高敏人士」。

這個詞彙由該研究範疇的奠基者 Dr. Elaine Aaron 於1990年代創立,他們對外界的刺激如聲音、光線或氣味等特別敏感——有關這方面的更多描述,可參看《高度敏感性格 — 你知道這心理學的火紅概念嗎?》一文。為了作出更清晰的闡述,Dr Aaron 將高敏性格從四個性格特徵定義出來,並各取其字首,縮寫為英文字 DOES 去概括這概念。現在就讓我們探討一下這四個面向:

D 深入處理資訊 (Depth of processing)

這種對資訊鉅細無遺的處埋方式,會在不同的行為上反映出來,例如對陌生的環境顯得比較「慢熱」,對新的學校、工作、社交圈子等需要比較多時間去適應。

以下是就我個人對深入處理資訊的體驗:做選擇題時我永遠都是看完所有選項後才揀選哪個答案,即時在之前直覺已經明顯告訴我某一個是正確的;去餐廳點餐的時候,即使已經感到第一項是想吃的東西,還是會等到看完餐牌上(至少是是日套餐)所有選項才下決定。另外,我閱讀時喜歡鉅細無遺的逐字逐字看,往往會發現很多其他人沒察覺的錯別字或錯誤數據,是一個很好的校對員喲。不過正因這樣,工作時事往往速度很慢,會被視為效率低。同時這種工作方式的副作用是會容易跌入完美主義、吹毛求疵的狀況。

O 過度刺激 (Overstimulation)

一個人如果對資訊比較敏感,再加上滴水不漏地處理,勢必容易覺得超負荷。正因如此,高敏人士不喜歡到人多擁擠、嘈吵熱鬧的地方,例如參與狂歡派對、搖滾音樂會、除夕人群倒數、百貨公司感謝祭、或甚至只是非常忙碌的一天工作等;而一旦進行這些活動,也會很快覺得累,並需要更多的時間休息回復。此外,很多高敏人士也不喜歡強烈的肢體運動,或堅硬、布料粗糙的衣服。

就我個人來說,我非常討厭在週末逛商場或進入人群熙來攘往的街道(例如旺角),那些地方被人群擠得水泄不通,伴隨著吵鬧的聲音,再加上琳琅滿目、令人眼花暸亂的陳列商品,對我來說簡直就是折磨;另外上下班時迫在港鐵車廂的感覺,本身就比上班更難受。不過我又十分喜歡運動,只是喜歡在寬廣空間裡、而不是室內的進行的——體育館內的迴音其實也很煩人~

E 情緒反應 (Emotional reactivitiy)

不管是對正面還是負面經驗,高敏人士的情緒反應都比較大。他們比一般人士更有同理心、面對世上的苦難或不公義的事件時感受更深刻、看「洋蔥系」電影時往往用乾紙巾、更不喜歡衝突或對抗性的環境。另一方面,他們對藝術更有體會,看到動人的攝影、音樂、文字作品時會深受感動,也有更多的想像力。或許,這些人就我們口中所講的「藝文青」;不過他們(尤其是男仕)又可能害怕社會對此標籤不以為然,認為他們心靈脆弱、矯揉造作,故往往自嘲為「偽文青」免受批判——對了,高敏人士對批評還會比一般人敏感。我們社會上對壓抑表達情緒的傾向,也可以在這裡看出一點端倪。

S 對細微刺激洞察力 (Subtlety to environment)

最後,高敏人士容易感受到細微的聲音、氣味、味道、質感、以至情緒變化,往往可以察覺到其他人感覺不到的刺激,這也正正解釋了他們為何有過度刺激和強烈情緒反應的現象;和高度對抗性的運動的表現相反,有些研究指出高敏人士在某些需要高度反應和協調的運動中表現更好。我自己就曾經常嗅到其他人嗅不到的氣味,是第一個在眾人中發現食物變壞了的人,也會常常聽到一些細微的古怪聲音。另外,我多年來一直都是足球隊守門員的不二之選,這也可能是拜我的高敏性格所賜!

儘管很多時候聯想到負面的標籤,但其實高敏人士/性格並不一定如此;相反,很多正面的特徵,例如「有同理心」、「樂於助人」、「善解人意」、「觀察入微」、「富藝術氣質」等等,同樣適用於高敏人士身上,就如一個銀幣的兩面,高敏性格既有好處亦有壞處。最重要的是,這只是一種性格特徵,在大自然各種動物都觀察有到這種現象,所以是自然演化的結果,不是臨床心理疾病的診斷。

如果你一直覺得自己好像總是和其他人不同調,可以參考我在《你是所謂的「高敏族」嗎?》一文中列出的高敏性格測試,了解一下自己的是否屬於這類人。一旦知道自己是如此及為何如此,接受並擁抱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不盲目追求大部份人的認同,就可活出高敏人士人的價值!

*Snowflake 一字用來形容被認為是自尊心脆弱、容易受傷害的人,將這些人比喻成為雪花一樣,帶有強烈貶意。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