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敏感性格 — 你知道這心理學的火紅概念嗎?
HSP,一個相信對很多人來說十分陌生的詞彙,或許有人會聯想到 ESP (Extra-Sensory Power),即「超能力」也!但話說回來,HSP 也可以和這個有一點關係;因為 HSP 代表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Personality,即「高度敏感(下稱「高敏」)人士/性格」,該詞由Dr. Elaine Aaron於1990年代創立。顧名思義,高敏人士意味著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如聲音、光線或氣味等。正因如此,他們往往比較喜歡安靜的環境,也較容易被突如其來的聲音嚇倒、對刺眼的強光容易感到不舒服、害怕與人衝突、對高度對抗性的環境感到不自在;此外,他們往往比一般人花更多的時間接受新事物及作出決定,在煩忙的一天後也需要更多的時間休息。
根據Dr. Aaron的研究,高度敏感的性格是由基因決定的,即這現象在先天後天的爭論中是毫無懸念的。她在不同的物種中,都發現群體中大約有20%的生物表現出高敏性行為,背後似乎是有一種關乎博奕論的生存策略平衡狀態,即這樣的比例可使群體維持最高的存活率。另一方面,高敏性格又與內向性格息息相關,但又不盡相同。根據相關研究顯示,有高達70%的高敏人士為內向型;「內向」指性格上偏向喜歡獨處,但不一定等於處於高度刺激環境中會感到不自在;相反,部份高敏人士喜歡與人相處,只是對嘈吵或高度刺激的環境中會感到不舒服,兩者之間的確有微妙的差異。
HSP 這個概念仍然非常嶄新,即使在筆者的心理學家朋友圈中仍然沒有怎麼聽過它。不過,隨著近年對「內向人格」的平反潮,為高敏人士發聲的類似運動也漸漸發展起來。為什麼要平反?因為在當代社會的文化價值觀裡,我們往往褒賞外向、進取、喜歡熱鬧的「派對之星」(關於內向人格這方面的討論,筆者推介 Susan Cain 的著作 Quiet);相反,喜歡安靜、看書、不愛誇誇其談的人,往往會被認為是性格孤辟、甚至懦弱,且容易感到焦慮或抑鬱。在某程方面來說,高敏人士確實比較容易有這些特質;然而,就如世上所有事情一樣,凡事也有好壞兩面。儘管高敏士基於他們先天遺傳顯得比較「神經質」,但他們的優點也非常明確:他們的心思比較細密、藝術感比較強烈、對聲音或氣味等觸覺也比較敏銳,也更能夠感受其他人的情感,更懂得體貼別人,道德感也較強。因此無論是高敏人士與否,大家都有各自的短處和長處;但如前所述,在這個追求表面刺激、快速、講求吸引眼球的社會裡,主流文化似乎傾於向單一的價值觀,故我認為實在有必要在社會推廣這概念,並為高敏人士平反一下。
作為一個高敏人士,我發現當自己了解到這概念的時候,實在感到豁然開朗、如釋重負,因為它解釋到我多年來不明白自己為何所以然的事:我很討厭到人多擠迫、吵鬧的地方——當身邊的人對旺角趨之若鶩時,我則往往希望避之則吉;我從來不明白為人們如何可以「享受」聖誕、除夕、年宵的熱鬧人潮;一大班人喧譁熱鬧的派對亦不太是我的那杯茶;至於音樂強勁的舞廳或派對就更不用說了。可以想像,這些讓我感到自己很悶訥、不懂玩樂的性格,在青澀的少年時代,會是多麼痛苦的事情。幸好到了現在知道這現象,才駭然明白箇中理由。另一方面,我對文字、音樂、攝影、繪畫等的而且確很有興趣,也很喜歡恬靜的歌曲和有意義的電影,與及和三五知己在遼闊的空間暢談人生哲理,欣賞大自然美景等等。
我想這有些性格特質的人,以前大家往往會用「文靜」一詞去形容;但將來用「高敏性格」去描述,可能更加科學化。對高敏人士來說,明白到這現象並學會接受自己,是對一個很重要的自我認識過程。因此,我認為將來社會大眾,特別是教育界,都需要了解和推廣這概念,就如我們對讀寫障礙或過度活躍等現象一樣。這些並不是歧視他們的標籤;正正相反,明白和了解到這現象有其生理基礎,給予高敏人士適合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明白並接受自己的性格特質,發揮自己的強項,選擇適合自己性向的職業,才是真正能幫助大家各展所長的策略。
Tabula Rasa*,儘管聽上去很浪漫,但實際上完全脫離現實,沒有消除不平等之餘,反而往往遺反人性,是時候要摒棄了。
*Tabula Rasa 為拉丁語,意指人出生時無善惡之分,乃「白紙一張」,所有對善惡與人性的理解皆是日後學習得來的經歷。後來行為主義學派將之引申,認為所有人出生時的學習能力皆一樣,所有成長後的分野都是由後天經歷導致,因此該學派只注重行為改造,漠視各人先天本質不同之事實,對社會造成很大的不幸。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