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無止境的災難:Mean World Syndrome 和 Doomscrolling
「俄羅斯要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了......」
「今年夏天的氣溫,已經超過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新冠病毒的感染人數創下新高,新一波疫情即將來臨......」
每日閱讀報紙、吸收新聞資訊、緊貼時事、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大小事,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知識份子應有的態度和義務。
我曾幾何時以為是這樣。
結果,我每天花大量時間看了一堆令人不開心的資訊,到最後並沒覺得能裝備自己去面對這個世界之餘,反而有一種重重的無力感。為什麼會這樣子?資訊科技的發展,為大家帶來無遠弗屆的資訊,讓普羅大眾可以瞬間知道世界大事,不是應該能為人類帶來幸福的嗎?
這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Mean World Syndrome,中文有不同的翻譯,有些稱之為「險惡世界症候群」,但我個人認為譯為「世途險惡現象」最貼切。
這詞彙最初於1970年代由美國學者 George Gerbner 提出。那時電視機的發明與普及,於短時間內改變了人們吸收資訊的來源與習慣。 Gerbner 發現,隨著美國人觀看電視內容時間的增加,他們的焦慮感、孤獨感和抑鬱程度也與之俱增。電視上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新聞,而正如諺語 No news is good news 所言,新聞往往都是報憂不報喜的——平靜的日子有何報導價值?於是,這些整天坐看電視的沙發小薯,慢慢地被這些負面新聞潛移默化,認為世界充滿不成比例的災難、意外、邪惡事件等等,從而影響到其日常生活中對人和事的看法,也因此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抑鬱。這就是「世途險惡現象」的由來。
當然,電視上的內容不只有新聞,還有各式各樣的電視劇、電影、資訊性節目等,但很多時這些節目內容往往都會利用觀眾對恐懼事物的強烈情緒反應去吸引他們,也會產生類似效果。筆者本身很喜歡追看的紀錄片《空中浩劫 (Air Crahs Investigation / Mayday)》,就是講述實際空難事件和它的調查結果。紀錄片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在不斷觀看的同時,觀眾很容易會產生一種錯覺,過度高估空難發生的機會;而數據反映出的事實是,飛機是意外發生率最低的交通工具。因此,筆者在追看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醒自己這一點,以免導致患上「飛行恐懼症」。
另一方面,現時的資訊媒體當然不止於電視。互聯網與手機的興起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模式,從最初的連鎖電郵到後來的 Facebook / Whatsapp / Youtube 等各種渠道,不斷加促了訊息的傳播,因此同樣造成「世途險惡現象」。當我們每日被大量這些充滿了危言聳聽的新聞(或「偽新聞」)包圍著時,我們會被它操控住情緒而不自知。然而我們往往又好像上了癮的一樣,每天非要把這些負面資訊擦一遍不可。英文有個新字 Doomscrolling,就是專門形容這個行為,姑且翻譯為「負面刷屏」吧!不斷地負面刷屏,會令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產生偏差,認為這個世界充滿災難和危險,令我們陷入過份的焦慮當中。
話說到此,「世途險惡現象」和「負面刷屏」與高敏性格有何關聯呢?就如本網誌另一篇文章《移情者》所述,高敏人士(與及移情者)其中一個特徵是「情緒反應強烈 (Emotional reactivitiy)」,看到感動的場面會容易掉淚,看到世上不公平的事時也會加倍悲傷。正因如此,「世途險惡現象」和「負面刷屏」對高敏人士的影響比起一般人更甚。況且最無奈的是,在這些鉅大的災禍面前,個人能夠做的事又極其有限,這種反差會導致極端的習得無助感 (learned helplessness),從而衍生出焦慮和抑鬱的症狀。
筆者也是當事人之一,所以十分能夠體會這種感覺。
可能因為這樣,高敏人士罹患和精神疾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也正因如此,高敏人士必須學會設定界限,例如規定每天刷屏時間,不要不斷地吸收負面新聞,被外界的事情過度影響到自己的情緒。這在出現嚴重社會動盪之時更為然。高敏族必須理解到,世上各式各樣的浩劫與災難不可能、也不需要由個人來承擔,每個人都只能盡其份,其餘的事情,交給冥冥中的主宰吧!
參考資料:
1. https://happiful.com/what-is-mean-world-syndrome/
2. https://www.bbc.com/worklife/article/20210226-the-darkly-soothing-compulsion-of-doomscrolling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