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兒童家長推介讀本:《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

書名:《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 

原著名稱: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

原著:Elaine N. Aron

年份:2015

這本由高度敏感性格奠基者 Elaine Aaron(其本身亦為高敏人仕)撰寫的著作,非常適合擁有高度敏感孩子的父母,甚或自己身為高敏人士的讀者。

首先,正文前有一份作者自行研發出的家長問卷,如父母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否屬於高敏一族,可以先用這份測試評估。在這裡要澄清一下:高度敏感並非心理疾病,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DSM-V) 》並沒有相關的項目。畢竟這是一個有近20% 人口擁有的性格特質,因此不能算是「異常」;不過就如筆者所言,根據以往關於嬰兒的實驗,這種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質非常明顯,並能夠反映出其將來的行為體現,所以不是如質疑者宣稱,是某些人自行想像出來的,用以使自己「感覺良好」的概念。

該書第一章有一個分橘子的比喻,精要地掌上握了高敏性格「深度處理資訊」的神髓:

——「他們(的腦子)不只有三個槽,而是可能有十五個槽,分類得更仔細。這一切原本很好,但是,如果一下子湧進太多橘子,輸送帶被塞住了,一切只好停擺。」

該章另外幾段話更是言簡意扼地概括了高度敏感性格的特徵:

 ——「高度敏感的人不喜歡去吵鬧的地方,不喜歡玩快速的球類比賽、不喜歡當眾回答問題。可是如果你需要找人幫你調音、想很棒的點子、玩文字遊戲、下西洋棋,或其他任何需要思考後果、注意細節的工作,高度敏感的人都是最好的選擇。」

——「大部分的人會覺得高度敏感是個缺點,因為敏感的孩子是少數,因此大家會覺得他們的反應或行為很奇怪。長久下來,家長和孩子自己都會懷疑他是不是正常。」

——「他們比一般人容易變得退縮、沮喪挫折。如果有人溫柔引導,他們可以成為非常有創意、能夠合作、善良的人。」

幾乎所有的描述都精準地說中我的特質。我常常在想,要是我(或我的父母)在小時候能夠理解到這概念的話,相信會令我對自己的形象正面很多,也會讓我更懂如何接受自己。也正因如此,我強烈推介這本書給高敏兒童的父母,因為他們對此現象的了解,會對這些兒童日後的成長有鉅大深遠的影響。

誠然,作者也提到不是每個敏感兒童都具備書中描述的每一項特質,就如「不喜歡玩快速的球類比賽」於我而言並不符合。但作為介紹高敏性格的入門書,它還是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高敏兒童就像蘭花一樣,多給予其悉心照料,他們可以更能綻放異彩;相反地若他們受到忽略或負面對待,亦會比一般兒童容易跌入黑暗。因此,及早識別這些學童,並確保他們受到細心呵護,不受惡意欺凌,就尤其重要1

擁有高敏性格的兒童既可以看成是上天的眷顧、亦可以變成影響一生的詛咒,端乎家長和他們身處的社群如何看待這事。但現實的殘酷是,因為性格和行為與一般人不同,他們住往會被同儕貼上古怪的標籤,而家長往往要在這些處境上作出取態,如第十章中所言:

——「如果你想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就可能有個容易哭、喜歡烹飪或插花的兒子,或是不喜歡跟朋友聊時裝、玩芭比娃娃的女兒。如果你希望孩子喜愛閱讀、不愛看電視、他可能聽不懂同學在聊些什麼。如果你希望孩子對沒有朋友的人友善,他就可能同樣被歸類為不受歡迎的人物」。

最後,作者這句話可以說是對這些孩童的父母的最佳忠告:

——「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你必須願意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

書中後記還有講述一些關於高敏性格的研究結果,例如:四個高敏定義因素(DOES)、其在多種生物演化上找到的佐證,其和內外向重疊但不相同的關係,與及二元而非連續的分類特質等,在本網誌其他地方也有提及,因此就不另行贅述了。另外除了家長以外,本書也值得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士閱讀,例如附錄《給教師的二十個建議》,就是專門寫給教師看的。

1. 關於童年的心理創傷對高敏人如何構成影響,以及成年後如何可以面對這些創傷的方法,筆者十分推薦Dr. Patrick Teahan 此 一YouTube 短片,雖然它有點長(20分鐘),但它所講述的每個重點,筆者都有深刻共鳴。

留言

熱門文章